《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中德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制度比较

 
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临床医学八年制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临床能力、较好的沟通能力、较大的发展潜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为目标[1]。目前,除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八年制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之外,其他院校均处于探索性阶段,培养体系不完善且各不相同。我国八年制的培养制度在除去通识教育阶段之后和德国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相似度。本文通过文献信息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将这两种高级医学人才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德国医学院的名额由学习位置分配中心统一分配。想进入医学院的学生需向分配中心提出申请。每年20%的名额会被分配给全德成绩最好的学生(成绩要求为1.0,相当于中国的100分),60%的名额由各大学自主选拔(一般成绩要求为1.5~2.0,相当于中国的80~90分左右),剩余的20%的名额将被分配给等待系统中的学生(未进入医学院,但非常想学医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等待系统,平均等待时间为4年,等待时间越长,被录取的可能性越大,但成绩也会纳入参考标准)。因此德国医学院录取的是成绩优异或学医欲望强烈的学生。而中国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大多以高考分数为标准,按照考生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少数学生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八年制专业。部分八年制院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大学医学院等,实施二次招生,适当减少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比例,改从学校其他理工科学生中根据面试、学习成绩,录取部分综合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适合学医的学生来攻读八年制[2]。见图1。 图1 中德两国招生形势对比图 相较于德国医学院学生的优秀,中国由于医患矛盾严重,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并不愿意选择医学,再加上我国的选拔制度单一,所以八年制的学生并不是全国最优秀的。很多中国学生在填写志愿时,只是在听从父母的建议后选择了医学院,并不像德国学生那样对医师这个职业有着极高的崇敬感,所以缺乏德国医学生强烈的学医欲望。 德国医学院每年的招生规模稳定,人数较少,每校年招生规模在150~500名不等。而中国八年制的招生人数相对于五年制较少,除北京大学医学院八年制每年的招生人数为200名之外,其余各个学校的招生人数均不超过100名。 德国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为6年,分为2年基础医学学习和4年临床医学学习。但德国实行的是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延长1~2年毕业,毕业后取得Diphone学位,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德国医学博士的培养并非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的独立学习阶段,而是融入6年的医学教育之中,约有85%的优秀学生可以从第5学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做博士论文工作,毕业时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中国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学制为八年,毕业之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全国八年制专业没有统一的培养模式,各校借助自己的教学资源自行探索八年制的培养模式,故我国八年制的时间安排各校不一,总体来说分为2年通识教育(部分为1年6个月),2年基础医学教育和4年临床医学教育。 除去通识教育阶段,中德两国的学制安排基本相似。中国的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人文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识教育的长短和课程安排仍有较大争议,存在所学非所需的情况。 德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者成为有医学科学理论与实践技能、负有特殊责任、能独立从事其职业工作、不断地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形式获得专业深造、善于与同行协作并富有进取精神的医师。他们应具备:①基础医学、边缘学科和方法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的理论;②临床实践技能、对老年医学和家庭医师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问题的处理能力;③对个人或公众的健康、疾病能竭尽医师之责任等[3]。 在中国,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原则,各试办院校都制订了八年制临床医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各校制订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①有较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②有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③有较高的临床医学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④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⑤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有较好的沟通技能和与他人(包括国际)交流、协作能力;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较高的综合素质[4]。八年制作为国家未来医学发展的顶梁柱,它的培养模式是精英化培养。 很明显,中国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要求更高,致力于培养临床和科研复合型的医学家,而德国只致力于培养临床医师,其培养目标更加具体。 德国大学本科阶段以大班理论课为主,兼顾讨论课。在大课上教授只会讲授本学科的绪论部分以及一些重、难点,同时通过讲座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而研究生阶段,则以讨论课为主,学生在导师的要求下完成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讨论。无论哪个阶段,都没有固定教材,只有教授列出的参考书目,同时教授经常选择最新、最前沿的内容进行讲授,学生需要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我国,普通基础教学和医学基础教学阶段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为主;临床医学教学阶段则以床旁见习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课堂讲授为辅。无论哪个阶段,均有固定的教材,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学生只需专注于教材。部分院校也积极尝试PBL、Sandwich等新型教学方法,但总体学时比例较少,主要应用于临床教学阶段。 德国和中国均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在德国,参加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兴趣,也并不影响毕业和就业,但在中国,参与科研为强制性行为,且对毕业和就业均有影响。 德国医学教育强调:①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临床前期与后期课程的融会贯通;②由彼此独立、脱节的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教学转变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在第1~5学期深入了解器官和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其中包括每周1次临床实践性教学。在第6~10学期按人的生命过程各时期生理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关的学科知识互相衔接,形成教学螺旋,包括若干周的临床见习。最后,安排1年的临床实习,以病例为基础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的临床全程观察和技能训练[5]。同时还对急救工作和护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中国绝大多数院校的八年制专业的教学仍是传统的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学科之间的融合,虽有部分院校改成了以器官、系统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但不是非常成熟,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衔接不是非常紧密,学生反映不是很好,仍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绝大部分院校都没有对急救工作和护理提出要求,只有部分院校对八年制学生提出了护理要求。 德国医学生共需参加41次考试,其中两次为联邦考试,考试强调实践性,由国家出题。第一次考试在临床前期学习结束时,基础学科知识中会出现实践考核的内容。第二次考试在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后,为持续两天的临床整合测试[6]。同时,这两次考试以淘汰率来确定考试及格分数线,淘汰率均很高,达40%左右,不及格者只准补考一次。只有通过第一次联邦考试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只有两次联邦考试都通过的学生,才可以成为一名医师,进入住院医师培养阶段。考试是以理解、分析、回答及修改文章的观点和错误为主的综合性考试[7]。 中国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考核办法绝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七年制的考核办法,有单门学科的考试、实习资格认定考试、出科考试、毕业考试等,部分院校增加了阶段考,主要有基础阶段考(基础学习升入临床学习期间)和临床阶段考(临床学习进入实习期间)。全国性的考试只有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但并不作为毕业要求。所有考试均以60分为及格线(百分制),通过率高,只要学生在毕业之前将未通过的科目补考通过就可以顺利毕业,并且阶段考不合格并不会影响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考试内容以被动学习的知识点的考察为主。 对比中德两国高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大家不难发现德国的培养模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八年制学生的入学水平,同时选拔更多具有强烈学医欲望的学生进入医学院深造,我国可改革医学院八年制专业的招生制度,通过多种渠道招收人才。我国试运行八年制的医学院均隶属于综合性大学或和综合性大学有紧密合作,故可实施二次招生,减少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比例,改从学校或合作院校其他理工科学生中挑选后来发现自己对医学有兴趣的学生来攻读八年制。同时增加自主招生的比例,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挑选优秀的、有志于学医的高中毕业生。同时国家应努力提高医师的社会地位,减少对医师的负面报道,改变公众对医师的刻板印象,进行医疗改革,缓解医患矛盾,提高医师的收入水平,让更多的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对医学感兴趣,立志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师。 中德两国培养目标的差异不禁让大家进行反思,除通识教育外,两国的时间安排相似,但中国侧重于临床和科研,德国却只侧重于临床。是否把培养目标定得过高,毕竟八年制学生接触医学的时间只比五年制学生多出两年,医学本身很难,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中,既要坚守临床,又要兼顾科研,对八年制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难在两方面同时深入下去,应该学习德国,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都极强的学科,医师要极为严谨,其细微的不恰当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可以帮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德国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而我国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被动学习,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但这也是我国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之一。我国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并逐步开展了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只是改革步伐太慢,可以进一步尝试,加大新型教学方法所占的比例。这样也更加符合我国关于八年制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高的科研素质;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 德国的螺旋式教学方法和中国的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方式各有千秋,前者侧重于不同学科间知识点的交叉,后者侧重于同一学科知识点的条理性。但是德国强调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临床前期与后期课程的融会贯通的思想值得中国借鉴。我国可以考虑有机地将二者结合。同时我国应该提出对急救工作和护理的要求,使学生熟悉在公共事业单位、劳动与生活服务机构、诊所和医院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同时更好地理解医护合作的重要性。 为确保医师的质量和水平的一致,保证八年制学生较高的临床技能,我国应学习德国,针对八年制学生举行全国性的考试,统一标准,设置基础进入临床的全国性考试,临床理论进入临床实习的全国性考试,以及全国性的毕业考。同时为保证八年制学生的精英性质,实行高淘汰率,以淘汰率划定及格线,未及格者不得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毕业考未过关者不发放毕业证。同时,逐步减少以简单知识点考核为主的被动学习知识的考察,增加综合性考察的比例。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 网址: http://zglcyxyx.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2153.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中国文学论文_1928—1948:“民族魂”与鲁迅影像的生成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